樹德中學博瑞實驗學校 侯雯雯
【摘要】培養核心素養,教師就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發揮學生主動性,堅定“自主教育”的信念,勇于放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探究習慣,并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奠定厚實的基礎。
【關鍵詞】自主預習、自主學習、自主復習、“懶”老師、“勤”學生
蘇霍姆林斯基認為,能夠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。自我教育使學生認識自我,教育自我,完善自我,乃至超越自我。“讓思想自由呼吸,讓生命自由成長”應該是我們教育者的初心。
作為一名教師,我嚴格要求自己,“天道酬勤”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班風和學風。但喜中有憂——孩子們的學習自主能動性較差,總是習慣等著老師講解。“不好的教師是給學生傳授真理,好的教師是給學生尋找真理。”怎樣才能扭轉這種局面呢?
我學習教學理論,請教同行,明白了自主教育模式要突出兩條主線———自主學習和自主管理。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,通過自己獨立的探索、實踐、質疑、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。自主學習的前提是老師的激趣和巧妙引導,在真正的實施過程就是學生課前自主預習、課堂自主學習和課后自主復習這一條生態鏈。
“最好的教育是能使教育著本身不斷感到自己是多余的。”——茅塞頓開,從自主教育這個意義層面,“園丁”太辛勤就會越俎代庖,這實際上是阻礙孩子的發展。于是,我開始試著走“極端”——學做一個“懶”園丁!“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時開始。”在工作中我從以下三方面著眼去做:
一、心中有溝壑———課前自主預習
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,學生如果能做到課前自主預習, 課堂效果一定會更好。這學期孩子進入初三學習,語文課文內容增多,更要強調自主預習對于上好課、學好知識的重要性。每每要學一節新課,把教學目標給學生,并引導學生聯系課后“思考探究”進行預習,保證第二天上課時老師提問有話說、上課能自己提問題, 在小組合作時能提出一些新的體會或問題。從而為上課的深層思考做好基礎。
二、樂學探究———課堂自主學習
開學到現在快學了兩個單元了,值得欣慰的是,牽著鼻子走灌輸的現象少了,自然我上課的話少了,……關于課堂自主學習的模式,我創設情境,讓學生“樂”起來。并順著由著學生的思路去組織,在學生的基礎上進行補充、拓展。在有疑問處,讓學生“探”起來。 由學生獨立分析、探索、實踐、質疑、創造, 必要時小組合作討論,自主學習與樂群探索相結合。樂學好思,才是學之良策。
三、溫故知新——課后自主復習
要想保證學生自主成長的空間,必須把自由時間還給學生,引導溫故而知新,讓學生“勤”起來。我引導學生作業之前先要復習并有自己的思考當天的課程至少5分鐘,第二天上課前我還有一些簡單的檢測昨天所學知識的環節。
經過近一個月的實踐,孩子們的學習動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有了很大的提升,主動地自覺自愿地學習,但是還需要老師堅持提醒學生,將這個好習慣堅持下來。
德國理論家伽達默爾認為:“文學作品的意義并非取決于一次對話,而是取決于無限次的對話。”因此,課堂后的再次靜思,將有助于情感的升華、人格的提升。
在做“懶”老師的過程中,還要不斷地培養自己的寬容心和耐心。課堂上,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,肯定會出現一些問題,再給學生點探討的時間,給予學生更多的信任和鼓勵,讓學生充分地思考和探究。問題的解決是在學生思維活動的高潮時,教師順勢引導,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“凡為教,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。”老師“懶”一點,勇于放手,進行方法上的指導;學生就會“勤”一點,主動學習。“身懶心不懶”,這其實對老師要求更高——要求教師的課前備課和知識儲備更加充分。作為教師,一定要堅定“自主教育”的信念,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探究習慣,為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奠定厚實的基礎,孩子們的自主成長才會有更大的空間!
【參考文獻】
1.唐福玖《激發興趣,引領深度》語文教學之友2019(1)
2.金曉玲《語文價值的新觸角》天津市教科學報2013(3)
3.孫珊珊《流行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的融合》教科導刊2014(8)
|